读书分享:《明日的田园城市

读书分享:《明日的田园城市

未来的两周由我来领读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的《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Cities of Tomorrow),这本饮誉世界、划时代的经典之作,而今年它出版的120周年。

当今城市规划教科书中不可缺席的名著,然而却很少被正确理解,甚至被误解或曲解,这让我们更有必要去正本清源,重新认知经典理论的深远意义和贡献。

我想,这正是我们读书群的意义所在,不是简单的重搬经典,而是深刻理解经典形成的底层逻辑,和其中闪耀的人类文明之光,是一场认知升级的美妙体验,更是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

这次我们领读的版本是201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由金经元先生翻译。

答:是的,2018年11月4日,享年87岁。我们也仅以此重读经典,表达对金先生的缅怀。

计划两周时间领读完毕,其中补充了《社会城市:再造21世纪花园城市》的相关内容,此书英文版是为了纪念《明日的田园城市》出版100周年所著,作者是彼得·霍尔,科林·沃德。

两周时间,第一周,我们主要是跟随霍华德厘清概念,对田园城市设想的详细剖析。第二周,进一步解读思想的形成,发展方向,以及实践。

在开始领读之前,我们今天先从补充一些背景信息,以便对霍华德的思想有一个更准确的理解。

成书时代是19世纪下半叶,是英国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发展鼎盛“维多利亚时代”,见证了大英帝国的全盛。伦敦成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我找了一些当时伦敦的老照片。

一方面,科学发明浪潮汹涌澎湃,民主主义、工人们的工会、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他现代运动都在这个时代成形。

另一方面,随着工业的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涌入市区,使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急剧膨胀,也使城市原有市政基础设施不堪重负,住宅需求问题突出,城市的居住生活环境持续恶化,贫富差别日益悬殊,贫民窟与华屋美宅的现象随处可见,阶级矛盾日益突出。

19世纪70年代过渡到80年代的时候,伦敦这座城市正处在社会和思想的大动荡之中。整座城市是各种激进活动和“各种伟大事业”的发源地。威廉·莫里斯与海因德曼(英国早期社会主义活动家)分道扬镳后,为社会主义联盟创办了《公益》杂志。在流亡的俄罗斯著名无政府主义者彼得·克鲁泡特亲王的赞助下,伦敦的无政府主义创办了《自由》杂志等等,这些社会团体的每一位成员都想要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秩序,但没人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19世纪80年代后期,引起全社会激烈辩论的话题之一就是土地问题。基本原因是当时英国的农业正处于严重的结构性危机之中。农业收成非常不好,同时随着美洲和澳洲新开垦出来大片土地,来自海外的竞争更加激烈。这种农业大萧条恰好又遇上了英格兰和威尔士的谷物种植面积的减少。

1883年成立了英国土地复兴联盟,主张“把税收的征缴完全转移到土地价值上来”,1889年初,第一次伦敦郡议会中,根据土地价值进行征税的主张成为非常普遍的声音。但后来又产生了分歧,有些人转入社会主义思想,土地国有化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形成。

这场19世纪最后20年的土地大辩论,从根本上讲,代表了两个阶层争夺主导权的斗争。一方面是旧有的拥有土地的阶级,他们是工业时代初期的既得利益群体,另一方面是新兴利益群体,他们力图破除土地财产拥有者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850年,埃比尼泽·霍华德生于伦敦一个中产下层家庭,父亲是经营不善的甜品店老板,母亲是能干的农家女。家中9个子女,霍华德4岁半被送入寄宿学校,15岁辍学成为职员,18岁自学速记,当了牧师的助手。

21岁前往美国,经历创业失败后,进入一家声誉良好的速记公司参与报道芝加哥法院的工作,期间系统的读书,其中对他影响颇深的是潘恩(Thoms Pains,1737-1809),著名美国政论家的《理性的世纪》(Age of Reason)。本杰明·沃德·理查逊(Benjamin WardRichardson)的《健康的城市》,主张关心居民福利、控制人口密度、增加绿地面积等,促发了《明日的田园城市》的构想。

26岁霍华德回到英国,继续靠速记为生,受聘于享有独家报道议会大厦官方消息的公司,期间,他逐渐习惯于和政要往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逐渐他已掌握他所需要的全部构想,但不能形成完整方案。帮助他完成这个方案的关键是爱德华·内拉米(Edwar Bellamy)的《回望》,使社会拥有全部土地的想法成型。之后又接触到彼得·克鲁泡特金《田野、工厂和车间》等一些文章。

他终生以速记收入为生,直到1920年退休。这使他有可能较深层次理解社会问题,充满社会责任感。

晚年时期,他作为国际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主席,把全部精力用于两座田园城市的建设,直到去世。

他为人善良、谦逊、朴素,这个“无与伦比的人”看上去像一个“微不足道的老头”。他虽生活颠簸艰难,经济拮据,但与妻子和睦幸福,是一个称职的丈夫。

他有很多爱好,而且都达到痴迷着魔的程度,其中之一就是:他认定自己一个发明家,他把田园城市当作是自己的一项发明,正如他试图改进打字机使之能够具有不同字距和行距的选择一样。

奥斯本(英国著名社会改革活动家宣传家),对霍华德非常了解,他说:霍华德不是一个政治理论家,不是一个空想加,而是一个发明家,是一个在思考出某个想法之后便动手通过设计图纸把自己想法考虑清楚的人。对于了解他性格,这是一项重要的线索。

金经元先生,1931年生,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曾任中规院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金先生是著名的城市规划理论家,撰写了“为人民服务——我国城市规划的活力所在”、“在论为人民服务——规划师的伦理基垫”等。

主要著作和译作除了《明日的田园城市》外,还包括彼得·霍尔《城市和区域规划》;《社会、人和城市规划的理性思维》;《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家——霍华德、格迪斯、芒福德》等。

金先生因病于2018年11月4日逝世,享年87岁。我们也仅以此次领一起重读经典,表达对金先生的缅怀。

自1898至1985年,共有6个版本,金先生的译本在正文上沿用了自1902年以来一直未变的内容,希望还它本来面貌。

版本的变迁说明了什么?(1)霍华德最初打算把他的著作称为《》(The Master Key),尽管没有发表,但却简练的反映了他的主张和抱负。

图的下部这首美国诗人洛威尔(Jamse Russell Lowell,1819——1891)的诗《当前的危机》(The Present Crisis),借以表达他自觉承担历史责任,继承先人追求真理的精神,不畏艰险、不默守陈规的打开通向未来大门的决心。

(3)1902年,第二版更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并一直沿用。在封面上消除了社会改革的痕迹,突出了模棱两可的田园城市概念,删除了部分引语和插图,但正文基本维持原貌。或许,这种外柔内刚的特征,是一种在社会压力下的战略退却呢?这纵然会引发误解,但终究没有被历史淹没。而第二版的封面也变得更加柔和,外观的让步适应了上层社会的胃口。

(5)1946年,第四版恢复了删除的引语,增加了一张大伦敦图,然而只是与形似而不是神似,根本没有触及社会改革的实质。

(6)1965年,第五版几乎和第四版完全相同,只是在编者序言中新加了一条关于莱奇沃思的脚注,传达了去除了投资者经营利润的限额,同时田园城市公司不再拥有土地所有权和土地经营利润的支配权。这意味着,霍华德所倡导的实验告终止。

(7)1985年,第六版恢复了所有删除部分,还增加了《》的封面,这传递一种回归的信号。

六个版本的变化,描绘出人们对这本名著在思想认识上的矛盾,被曲解的原因也许和它用通俗的形式来表达深刻的内涵有关。由“Garden City”望文生义,把一种全新城乡结构形态的伟大设想,降低为一般人常有的憧憬目标。

超越常人的社会改革的愿望往往会遭到“和对”和曲解,这里面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的根源。

这是一本城市规划书吗?问题在于,究竟什么是城市规划?绝不仅仅停留在工程技术层次,否定了城市规划与社会的联系,就是扼杀它的生命力。

《明日的田园城市》针对当时英国大城市的弊端,倡导的是一次重大的社会改革,面对这样严肃的大问题,当然不可能主要去谈工程技术问题。这大概就是“这不是一本城市规划书”的原因吧?

霍华德提出了逐步实现土地社区所有制、建设田园城市的方法,来逐步消灭土地私有制,逐步消灭大城市,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摆脱了显示统治者权威的旧模式,提出了关心人民利益的新模式。这是城市规划立足点的根本转移。

(2)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陈腐观念,城乡改进作为统一的问题来处理,是高明的社会衰退问题诊断家。

(4)城市规划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现实的新事物,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总结和指导,还是很难巩固和发展。

什么是“田园城市”?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新希望、新生活、新文明。

金先生把“garden city”译为“田园城市”不是“花园城市”,从“田”联想到“乡”,以体现“城乡一体”。

这里重点强调一下密度:田园城市中人均城市用地面积约135平方米/人,200—225人/公顷,这是相对较高的居住密度。

1919年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与霍华德协商,对田园城市下了一个简短的定位:“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带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托人为社区代管”。

什么是“社会城市”?田园城市遵循正确原则发展,形成一个城市群,称为“社会城市”(具体内容将在第十二章展开)。

然而“社会城市”的意义不只是建设一个全新的田园城市群。霍华德结合当时地铁的出现,铁路事业的大发展,提出了用“社会城市”改造大伦敦的设想。

“由于快速交通的综合效果,我们彼此之间都将比住在拥挤的城市中靠的更近,同时,我们都将使自己置身于最健康、最优越的环境之中”(具体内容将在第十二章展开)。

他指出,10个各位3万人的城市,用高速公交联系,政治上是联盟,文化上相互协作,就能享受到一个30万人口城市才能享受的一切设施和便利,并且不会像大城市那样效率低下。

芒福德在1946年版的导言中说:“田园城市不仅是要为大城市的改造准备道路,还要消除与大城市的拥挤必然相关的东西,城郊居住区……田园城市是城郊区的对立物,是为生动的城市生活提供的完整基础。”

还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对“社会城市”做了如下解释:“田园城市既不意味着隔离孤立,也不指与世隔绝,是在一些较高级的设施上不去依赖负担已经过重的大都市,不把自己降低到卫星城的地位,一旦较小的新城发展到一定的个数,就必须精心组合成一个新的政治文化组织,既社会城市”。

这与二战之后的大伦敦规划方案,在绿地以外建设若干小新城和卫星城有了质的差别,大伦敦不能没有实现疏散的初衷,只是用新得方式吸引了更多外来人口。而社会城市是想通过城乡一体的小城市群来逐步取代大城市。

吹响了人民城市的号角霍华德的《明日田园城市》第一次把人民解放的愿望全面体现在一本城市规划专著上,为城市规划事业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尽管霍华德没有接受过马克思主义,把社会制度的变革看的过分简单,对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抗估计不足,然后他确实超越了对立思想的禁锢。金先生认为,它的人民性,吹响了人民城市的号角。

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第一次把人民解放的愿望全面体现在一本城市规划专著上,为城市规划事业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尽管霍华德没有接受过马克思主义,把社会制度的变革看得过分简单,对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抗估计不足,他确实超越了对立思想的禁锢。

今天我们简要了解了《明日的田园城市》成书的时代背景,作者埃比尼泽·霍华德,以及译者金经元先生的生平。跟随金先生梳理了6个版本的变迁,以及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的根源,进一步明晰了霍华德所传达的核心思想和生成逻辑。

1、有哪些我们思维定式里来自“田园城市”的规划手法,其实是一种曲解和误读?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