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影像特展:反思中荷驻场经历如何通过艺术触达现实的敏感地带?

线上影像特展:反思中荷驻场经历如何通过艺术触达现实的敏感地带?

对人类与地球及自然关系的探讨、对居家隔离现象的反思、用细腻而不失张力的镜头进行表达、用移动影像描绘与现存世界的关系、对传统手艺的迷恋与研究…本期文章向大家介绍来自中国和荷兰的六位前驻场艺术家,呈现他们的作品与思考。

他们被邀请反思他们在过去几十年中在中国或荷兰的驻场经历,并批判性地解决与我们当代状况相关的问题,如文化敏感、艺术游客和气候变化、殖民历史及其影响、空间中的身体性,以及共情、关怀以及其他。

通过这种方式,该项目旨在质疑现有的知识等级,并找到新的连接的方法、多焦点学习和跨文化生产。同时也在荷兰艺线的语境中探索线上展览领域的可能性。

《温故知新》是一个委任影像作品的线上展览,旨在通过参加中国欧洲艺术中心(厦门)、激发研究所(北京)和荷兰皇家艺术学院(阿姆斯特丹)项目的前驻地艺术家的新的、原创作品,反映二十多年来中国和荷兰之间的艺术家驻地和交流情况。

线上展览《温故知新》以沉思和批判的眼光看待全球化时代下的艺术创作观念。特别是在21世纪初以来在中国和荷兰的几个驻地项目的背景下,对艺术驻地的现象进行了调查。

当代艺术本身作为一种经济和政治力量,彰显了将艺术作为一种社会和职业现象进行研究的必要性。这种现象具有特定的生产条件,以及身体的空间调动的参与。因此,艺术家驻地计划的存在是为了邀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生活在机构中,与一群人共同旅行,或者为他们提供可替代性空间,让他们远离其日常生活的限制和压力而工作。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这往往意味着去到国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活和工作。机会、特权、机构加持和边界都在这个系谱内发挥着作用。地域的概念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工作方法。文化交流场景的空间条件是什么?哪些条件有利于艺术创作行为?在这些方面,到某个地方的旅行可能产生什么?

面对这些变化,现在正是反思作为一个创作者旅行、驻留、研究和回顾,并最终将想法转化成创造性成果意味着什么的时候。来自中国和荷兰的六位前驻场艺术家被邀请反思他们在过去几十年中在中国或荷兰的驻场经历,并批判性地解决与我们当代状况相关的问题,如文化敏感、艺术游客和气候变化、殖民历史及其影响、空间中的身体性,以及共情、关怀以及其他。通过这种方式,该项目旨在质疑现有的知识等级,并找到新的连接的方法、多焦点学习和跨文化生产。同时也在荷兰艺线的语境中探索线上展览领域的可能性。

如何辨别边界和在一个秩序中生命体的地位?我们都被物体和材料的复杂构成所包围。当 “生命体”和 “非生命体” 物质相互碰撞的时候,事物和意义复杂的混合状态就发生了。物体通常有一个维度,而混合体这个词则意味着多个维度。一个混合物体可以是一个复合物体,其中先前并不在一起的物体和主体正在被融合。

为了接近事情、物体和商品的混合的概念,米莲娜安娜鲍玛(1994)使用替代性术语来处理这些概念。在她的作品中,她经常在物体上创造新的 肢体 或 皮肤。一个物体或材料如何成为其他东西的“罐子”、“容器”或“中转站”,它们如何相互补充、加强或挑战彼此?
所有这些想法都体现在实验中,使用商品化的器具、食物或工具。

在土壤之下,隐藏在大量的粘土、岩石和树根之间,地壳是我们生命的基础。由于病毒、致命气象预报和遍布在全球的战争,地球已经变得难以生存,当人类被敦促在太阳系的其他地方生活时将会发生什么,这是一个时间会回答的问题。当人口超过燃料和食物供应,土壤被耗尽或淹没时,我们将找到什么样的解决方案?从一个旅行无处不在,移动、生产和资本的可能性成倍增加的世界,我们走向何方?

在暗示能源危机、面包(我们最基本的食物之一)价格上涨和普遍的不确定性的同时,《足迹之下》这部短片展示了一个反乌托邦的设定,一只向上行走的啮齿动物引发的连锁反应运动。这部电影的目的不是批判,而是见证当我们的星球不再运转的时候,另一个星球上的超现实生活。人类对旅行、殖民和极尽所能的占有的冲动已经超过了地球负荷 – 导致在一个看起来我们曾经了解的世界中的孤独生活的叙述,但现在只是隐约地让我们想起那个确切的世界。

埃斯特科克梅耶尔,出生于荷兰多克姆(1977年),是一位艺术家、探险者、设计师和摄影师,目前居住在鹿特丹,在全球各地工作。在她的艺术家身份中,她主要关注全球公共资源。一个通常用来描述国际、超国家和全球资源领域的术语。全球公共资源包括地球上共享的自然资源,如海洋、大气和外层空间,特别是南极。

《蓝色,天蓝,青绿/性感如她》埃斯特科克梅耶尔(2019-2022)

罗姆帕斯是一位多媒体艺术家,曾在Gerrit Rietveld Academy的视觉艺术学院学习。她的作品探讨了正在发生的和身边的数字化如何影响我们的现实感和身份。它展示了我们的技术凝视如何混淆了虚拟和切身体验。罗姆(Rome)在国际有广泛的参展经历,如MASS MoCA、阿姆斯特丹Stedelijk博物馆、纽约AC学院、Arti et Amicitiae、Casco Projects、威尼斯ScalaMata(La Biennale)、伦敦Factory-Art画廊、厦门CEAC、惠特尼博物馆(Debt fair)、罗马的美国学院。

电视是店主将自己 “灵魂投射”到其他地方的一种方式,作为一种外在的身体体验。我们是我们不断使用媒介的各种去肉身化的主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投射到其他空间维度和其他自我上。在这个短影像中,照片现实与3D、来自现成的卡通元素和人工智能生成的片段混合在一起,以说明似乎我们很难就现实存在于哪个领域达成一致。

两位艺术家/作家在艺术驻留期间的vlog,对他们在过去和未来的经历进行反思。

他们的个展包括 ས་གཞི་སྔོན་པོ་འགྱུར། (大地转绿)(瑞士学院,纽约,2022)、盐湖(新身体)(Walker Art Center,明尼阿波利斯,2021)、“Double Feature”(法兰克福锡恩美术馆,2019年)、“Synthetic Types”(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2019年)、“使饱和”(没顶画廊,上海,2019年)、“温暖期”(ICA,伦敦,2018年)以及“半唱半说”(蛇形画廊,伦敦,2017年)。

这部移动影像作品记录了艺术家对2014年至2019年期间在荷兰拍摄的特定图像的绘画过程。这些图像的选择和绘制基于一个标准,即它描述了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这些过程是用随身摄录相机记录下来的,焦点和清晰度由身体的运动主导,而不是为了呈现给他人观看。与图像同步的声音囊括了工作室环境音,以及属于荷兰Oostvaardersplassen自然保护区野化项目中现有物种的免版税声音。

西蒙瓦尔德拉索夫斯基(生于1980年)收集、研究和戏谑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图像、物件和符号的象征意义。同时,他的多种形式的实践传达了他对不屑一顾的俗气的小玩意和色情的好奇的热爱,他痴迷地囤积这些东西。人类世的物品成为讽刺性颠覆装置的演员,使观众面对人类境遇下的荒谬问题和我们病态的消费主义下的普罗大众。

这是一个扭曲的白日梦,重现了西蒙与毛猴手艺人邱贻生的相遇,也是西蒙对来自北京的毛猴传统手艺的迷恋的闪现,因此西蒙2019年在北京激发研究所驻留期间对这一手艺进行了广泛的文献研究。

中国欧洲艺术中心于1999年由荷兰籍伊尼卡顾蒙逊女士和时任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秦俭教授联合发起,共同创建,为非营利艺术机构。其核心的国际艺术家驻馆项目是中国大陆开始最早及运营时间最长的驻馆项目之一。

激发研究所/Institute for Provocation (简称 IFP) 成立于2010年,是位于北京的独立艺术组织和项目空间。通过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的结合,激发研究所旨在以合作的方式联结跨领域的知识,激发文化生产和交流。激发研究所发起并支持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包括驻地、项目研究、研讨会、展览等。

荷兰皇家艺术学院(RIJKSAKA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致力于最广泛的艺术实践和跨学科的艺术形式表达,并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提供一个制作设备完善、充满激发、多样化和包容性的环境探索艺术创作的机会。

发表评论